文章详情
 

以课为媒,以爱为魂,育强军之栋梁——爱国与国防教育融合思政课开课成效案例

《军事理论》课程由学校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团委)统筹开设,既是解读征兵政策、提供入伍咨询的“服务窗口”,更是厚植家国情怀、筑牢强军信念的“育人阵地”。刘慧鹏作为学校专职辅导员与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他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遵循,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关键起点,创新构建“课程浸润+实践赋能+精准帮扶”三维育人模式,精准破解学生国防认知偏差、爱国情怀弱化等问题。而学生小战从最初对入伍的抵触排斥,到主动投身军营的思想蜕变,正是这一融合型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鲜活注脚。

一、案例背景:课堂痛点与育人契机

新生入学阶段是国防教育黄金期,但部分学生对国防存在误解,认为入伍“耽误学业”,将爱国视为“抽象概念”。小战同学身体素质优异、曾为高中体育委员,却因身边负面言论及家庭就业期望,明确拒绝入伍。

同时,《军事理论》思政课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情感与认知割裂”痛点。为此,刘慧鹏老师以小战为重点,将课程教学贯穿育人全程,探索爱国与国防教育融合路径。

二、教学实施:三维融合构建育人闭环

(一)课程浸润:筑牢认知根基

《军事理论》课成为思想转变“第一课堂”。针对小战认知偏差,课程精准设计内容:“现代化国防建设”章节结合航母、无人机实例,打破其对军队的刻板印象;“国防法规与征兵政策”模块解读学业保留、就业扶持等政策,回应“耽误学业”顾虑;“爱国传统与国防精神”专题融入红色故事与退伍生案例,让爱国情怀具象化。


13792f403315fa19f6bcb9281133e213.png


刘慧鹏老师邀请小战旁听课程,课堂讨论中,针对他“军人职业价值”的疑问,结合“国防是民族生存根本”的核心观点,组织“个人理想与国家大义”辩论,促使他重新认识国防事业崇高性。课后小战坦言:“原来现代化军队这么有魅力,国防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二)实践赋能:激活爱国情怀

构建“理论+实践”链条:一是组织国防教育班会,邀请退伍生结合《军事理论》所学,分享军旅中意志磨砺、技能应用的收获,让小战直观看到军事理论的实践价值;二是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史”课程内容,安排小战任小组负责人,到学校红馆聆听革命先辈事迹,深化对“国防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的认同;三是鼓励他担任军事技能助理教官、征兵宣传等志愿活动,进一步激发从军热情。


d3f1a70a65a8ee8824c1dad9e0369ffb.png


(三)精准帮扶:护航入伍之路

小战明确入伍意向后,刘慧鹏老师将课程知识与个性化帮扶结合:学业上,依据“大学生国防义务与权利”内容,帮他制定学业保留、学分转换计划,打消后顾之忧;体能准备上,结合“军事技能与身体素质要求”知识点,定制训练方案;政策上,解读征兵优惠与升学、就业福利;家庭沟通中,分享课程里的退伍生案例与国防政策,争取家人支持。

三、教学成效:三重突破显价值

(一)个体突破:从偏差到担当

小战入伍后,凭借身体素质与《军事理论》知识,新兵训练表现突出,多次受表彰并作为新兵代表发言。他在信中写道:“《军事理论》课让我重新认识国防,红色实践让我读懂爱国,您的引导让我找到方向。”其转变印证了融合思政课的价值观塑造作用。


99d948fac22b3c6312aab9c6346cedef.png


(二)群体辐射:从个例到风尚

小战的故事通过《军事理论》课堂、班会分享,引发广泛反响。原本疑虑的学生主动咨询征兵政策、旁听课程,多名学生后续报名入伍。班级与学院形成“关心国防、支持国防”氛围,学生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教学创新:从授课到体系

此次实践构建“课程教学+日常育人+实践赋能”的融合思政体系,打破思政课“纸上谈兵”局限,实现“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动自觉”递进,形成“精准摸排—课程浸润—实践激活—全程帮扶”的国防人才培育流程,为我校思政课输送国防后备力量提供可复制方法。

四、案例启示

爱国与国防教育融合的思政课,是培育“强军”栋梁的核心载体。学校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团委)将进一步加大《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投入力度,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精心打磨课程质量;同时深化与辅导员的协同联动,充分激活课程在爱国教育与国防教育融合思政中的核心效能。立足《军事理论》等课堂,将国防知识、爱国精神融入教学,延伸育人链条,通过实践与帮扶,让爱国情怀转化为投身国防的行动。以新生入学为起点,以课为媒、以爱为魂,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为强国强军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