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非遗手作织温情,星途共赴向未来—— 普觉公益“守护星希望”孤独症融合项目非遗手作之旅纪实

在文化与创意学院美容实训基地,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社会融合的温暖故事,于2025年11月6日悄然写就。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普觉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以非遗手工艺为媒介,为孤独症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职业世界的窗口。作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安全港湾",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以专业的教育理念和细致的关怀呵护,为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e0a4cfe16151ed0a570f99964fe7aeb7.jpg


一、手作之桥:连接传统与“星”世界

非遗,是镌刻着民族智慧的文化密码;孤独症群体,是拥有独特灵魂的“星之伙伴”当二者相遇,便碰撞出超越技艺的温暖火花。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与“星之伙伴”围坐在一起,在丝线缠绕、布艺拼接中,共同创作传统手工艺品。粉色的布艺球饰上缀着碎花,绿色的绳结包裹着精巧的纹样…… 每一件作品,都是传统工艺与个体创意的共生。


a5309d02803133e23833c9e2a040723e.jpg


“你看,这样绕线,就能做出漂亮的结啦!”志愿者轻声引导,“星之伙伴”专注地盯着手中的丝线,小手小心翼翼地穿梭——这一刻,非遗手作的精细要求,成了培养专注力的“阶梯”;传统技艺的文化底蕴,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语言”。


0716c59f2ec74013a737a253f2189728.jpg


二、非遗新声:在“星” 光中传承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创新表达。当“星之伙伴”的双手触摸到传统工艺,非遗便有了全新的传承者。

他们或许动作稍缓,或许视角独特,却总能在创作中赋予非遗手作别样的灵气。某件布艺作品上,意外多出的一个绳结,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某条彩绳的搭配,跳出了常规却格外和谐——这些“不按套路”的创作,恰是非遗在当代的鲜活注脚。

正如普觉公益“守护星希望”项目的初衷:让孤独症群体在参与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不仅收获技能,更收获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感;让非遗技艺在多元创作中,永葆生生不息的活力


d8d356f56ddaa2a907b5d60935e33e47.jpg


三、志愿同行:双向滋养的温暖场域

文化与创意学院的志愿者们,是这场旅程的“同行者”。他们不仅是非遗技艺的“教学者”,更是耐心的“陪伴者”。

俯身指导时的专注、作品完成时的欢呼、眼神交汇时的微笑……志愿者与 “星之伙伴”之间,早已超越了“帮助”与“被帮助”的界限,成为彼此生命里的“光”。


c7c81a23f5623a109e0a89113c4a7b27.jpg


601ea803c6180f60dda91be37967b6e2.jpg


“和他们一起做手作,我才发现‘星之伙伴’的世界如此纯粹。他们对色彩、对线条的感知,常常给我惊喜。”一位志愿者分享道。这种双向的滋养,正是公益最动人的模样——你以为在付出,实则在收获;你以为在引导,实则在被治愈。

四、向光而行:以包容绘就未来图景

这场非遗手作之旅,不止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关于“社会包容”的实践。

它让我们看到:孤独症群体并非“异类”,他们是拥有独特才华的创作者,是非遗传承的潜力股;它也让“星之伙伴”感受到:社会并非冰冷,这里有愿意倾听、愿意陪伴的温暖力量。


192b4cd55d765a725fbf5c260c010364.jpg


普觉公益与文化与创意学院的这次联动,是公益组织、教育机构携手推动社会融合的缩影。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尝试:让非遗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纽带,让包容成为社会发展的底色,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


e13a87614042391e8786cd823a3b03db.jpg


当非遗的古韵与“星之光芒”交织,当志愿的温情与融合的期许碰撞,我们知道,这场旅程从未结束。它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非遗传承将更具温度,社会融合将更具深度,每一颗“星星”的未来,都将因这份包容与热爱,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