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城院首页

【走进黄县民居三雕】系列报道之二:张家大院 一座民居文化的博物馆

一间独特的民房,大门是两扇古色古香的垂花门楼,这里就是张业建的家。门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是院落文化的一部分。张师傅给我们介绍,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门面”“脸面”也在于此。

张师傅家门的上方,有金色的三爪龙、红色的牡丹花、翠绿色的莲花叶等。这两个垂花门里运用了多种民间工艺的元素,例如鲤鱼穿莲花、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多子多福等,每种元素都寄托了老百姓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155486461982170109.jpg

155486461945028119.jpg

155486462057531849.jpg

步入院内,大大小小的盒子摆了一地。张师傅如数家珍逐一打开箱子,给我们展示了他珍藏多年本人及他父亲、祖父的作品。大部分为门楼上的构件,木雕作品主要有门楣、门簪、雀替等。其雕工之精细,令人赞叹不已。

155486467791290918.jpg

155486467791856678.jpg

上图为张业建师傅雕刻的以龙和祥云为主题的雀替。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界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或增加梁头抗剪能力。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宋代称为“角替”,清代称为 “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155486475381937385.jpg

上图为张业建师傅以石榴、佛手为创作元素的门簪,寓意多子多福。

古代中国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古代中国人民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用来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木构件,它就像是一个大木销钉,将相关构件连接到一起。门簪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装饰以图案或文字。门簪有不做雕刻的,也有做雕刻的。做雕刻的门簪其雕刻部位主要在簪头的正面,题材有代表春夏秋冬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四季花卉,象征一年四季富庶吉祥;或是雕“寿”,“福”,“吉祥”“如意”等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种大门上方门簪,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其多寡体现等级的高低。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颗门簪,而等级较低的如意门只有两颗门簪。

155486487880402469.jpg

155486487965736438.jpg

上图为张业建师傅给大家展示其祖父亲手制作的门尺,上面标有适合不同人家的不同尺寸。

155486495781177013.jpg

155486495780770260.jpg

上图为张师傅给大家展示其雕刻的栩栩如生的二龙戏珠龙首枋饰。

155486500756453250.jpg

上图为张师傅创作的狮子造型托墩。

155486503471597924.jpg

上图为张师傅悉心收藏的其祖先雕刻的木构件。

155486506326661666.jpg

上图为张师傅未完成的作品,主题是喜鹊登梅。

155486509870849586.jpg

上图为张师傅的半成品花架。

155486518948449698.jpg

上图为张师傅亲手制作的花灯,其结构相当缜密,雕工相当精细。

155486522411124064.jp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图为张师傅日常用的所有的雕刻工具,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有的是自己制作的,张师傅说每一件工具我都当做宝贝一样。

155486525640089836.jpg

155486525758890043.jpg

上图为张师傅向我们展示其珍藏多年的放样图纸,很多泛黄的图纸他已经记不清是什么年代绘制的,但是在张师傅看来,这都是无价之宝。

    通过与张师傅交流,得知他已经67岁,他特别希望能够有人将黄县民居木雕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帮助张业建师傅圆了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