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城院首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

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继党的二十大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作出新部署。

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最新要求,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落实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再谱中华文明新篇章。

文化建设历来是关乎立心、立命、立德、立魂的大事,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一个国家的思想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进行再认识、再动员、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个重要讲话是新时代的文化宣言,激发了文化界、知识界和全国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新豪情,激活了全国党政军民创造新文化的新动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新实践,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我们要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出发,深入理解和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些最新要求,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任务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已经提出了具体的重大项目、重大指标和重大政策,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目前正在顺利实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关于文化建设有几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它从根本上打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血脉相通的种种障碍,解决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争论不休的文化难题,为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源头注入了一江春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群体创造和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人类一切文化科学知识而锻造成的伟大真理,两者在中国的社会土壤结合中、开花、结果,就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新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文化是主力军。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领域;无论是百花齐放还是百家争鸣,都不能为了流量和市场而迷失方向,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即使是大众通俗文化也要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激发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调动一切文化建设力量,传承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一切文化阵地、主导一切文化活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精神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在历史上,多种宗教、文化曾多次传入中国。通过剔除糟粕、吸收精华、融合发展,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底色,变得更加强大。

特别是通过“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类最先进的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中,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主的经验和文化自强的信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选择。这条道路在实践上包括了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和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要调动全体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是坚持文明互鉴、包容开放,坚持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对于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我们都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合作,传播中华文明,实现持续的跨文明对话。

坚持文化、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整体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给文化、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三者的融合发展不仅给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扩大了科技力量,而且给所有产品注入了人文情怀,造就了更加适合人民消费的新业态文化产品。

例如,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0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与文化有关,都是融合业态。所以,现在的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文化、科技、经济一体推进,这就是文化建设新格局。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市发展,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大众消费,文化都是主要力量。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启发了各地以抓经济的办法抓文化建设,取得了以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为标志性成果的巨大成就,擦亮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就是说,软实力要靠硬实力去建设。

所以说文化建设也不能空转,而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抓好数字文化的新基建,实施文化产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性工程。

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以公开竞争选择优质服务,坚决不搞低效率、无效果的形象工程。一切文化项目和活动,都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目标。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是现代化的人创造出来的。人的思想的现代化程度和人的创造能力决定着现代化的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把全体人民的力量汇聚在这个进程中,就要靠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部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并且要求全党全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这是文化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民族复兴的大业还是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来看,都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成为全民的价值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次的深度建设。必须要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持久性教育、广泛性实践,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工作的角度讲,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深入。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人人明白。首先,要深刻理解价值观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一个国家没有核心价值观,这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个人就会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巩固全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其次,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代表了三个层次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和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公民的核心价值和追求。这三个方面完整地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应学深学透、融会贯通,便于实践。

再次,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宣传教育,讲求教育的实效,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去。这些年,各地创造了不少宣传教育的好方式好方法,都需要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

例如,运用党史人物、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和革命纪念日,营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文化氛围,让群众在节庆快乐中受到教育;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理论和文化艺术作品,让人们在读书学习、文化艺术活动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英雄、模范、典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案例推广,等等。这些都是最生动最现实的价值观教育,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让我们所有的全媒体传播阵地都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必定大见成效。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塑造。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我们除了加强党和国家、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外,还应当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积极人格塑造的积极性,倡导广大人民群众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塑造,以内化的力量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特别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应当通过读书、学习、修养实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作出榜样。通过这样一群先进力量影响带动亲友和周围的人,就能使大多数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做正确的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的人格、道德、气节、品行的修养,培养恭行“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其中也有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内容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各级各类学校已经把价值观塑造作为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主要方面,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用很大。从小抓起,从自我塑造入手,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方法。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做到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马克思讲过,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始终把实践放在自己革命活动的中心环节。具有鲜明实践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需要我们去践行。

从广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项事业、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活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实践,从中都能得到学习、体验和教育。换言之,在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到处都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和考场。

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具体实践,当前应集中在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几个方面: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牢记初心和使命;继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民族复兴的新实践,巩固和发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通过总结百年奋斗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成就、新变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建功新时代的实践力量;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实践的各类群众活动,如讲文明树新风、书香之家、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服务标兵评选表彰活动等,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通过这些方面的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人们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价值观的实践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细处见效。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路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全过程,尤其要注重将其作为青少年课堂的必修课,变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精神空气。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深入,当代中国版图内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史,都已经得到证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充分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魅力和风采。

历史和现实都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毛泽东指出:“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和平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中国必须对人类有所贡献,也有能力实现文明新创造。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信心满满地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号召,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发出了“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员令。

从文化到文明的一字之改,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面向未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也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号召。

文明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主动性创造。文明在国际上一般是以工具制造为核心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达状况为表征的。旧石器文明、新石器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平。

就我们党对文明的概括来说,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大方面。我们要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然是这五个方面的“五位一体”,必须共同创造,齐头并进。就文化建设战线来说,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几个重点上求突破。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不断开创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新面貌。通过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我国文化建设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这要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塑造文化发展新格局。

盘活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要下功夫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展现其永久魅力。对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也要赋予文明的内涵。

加快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数字文化创意、数字文化传播、数字文化平台、数字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创造能力,塑造文化产业新格局。推动文化、科技、经济融合新业态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提升整个社会文明水平。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反对文明优越论,强调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平等性,主张在交流中发展自己,在互鉴中引领世界,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昭示世界未来。当前要特别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在跨文明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与各国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挑战。

新使命光荣,新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再谱中华文明新篇章。

(作者系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作者:柳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