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奋进勇攀登④ | 锚定新就业形态,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编者按:立德树人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近年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强校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心悦城服”育人品牌持续焕发光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学校融媒体平台开设“聚力奋进勇攀登”专栏,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创新突破,展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蓬勃生机。
在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西餐学院的实训室里,李晗菲正专注地为一款融合了法式工艺与中式风味的新式点心做最后的装饰。这位已经在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金奖的大二学生,早已将“中西融合面点师”作为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这正是当代餐饮行业的新趋势,”她一边精心摆盘一边说道,“学校的培养让我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无限可能。”在这所学校,像她这样凭借对新职业的精准定位而获得市场青睐的学子越来越多。
破局:新就业形态下的职教使命与路径重构
数字经济时代浪潮奔涌,以灵活化、平台化、项目化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正在重塑就业市场格局,传统的标准化就业促进体系显得力不从心。

赵长珂在全球人才流动与创新创业新形态分论坛上介绍我校近五年实践经验
学校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新就业形态下的育人路径。“职业院校需从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适配、制度保障与市场创新协同等维度构建就业促进新范式,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韧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赵长珂表示。2025年10月,在第四届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国际论坛上,他主持“全球人才流动与创新创业新形态”分论坛时,详细阐述了学校构建的“能力建构+生涯韧性+权益保障”三位一体就业育人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将数字素养、跨界协作、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不仅重构了课程体系,更建立了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在融媒体产业学院,课程内容每学期都会根据行业最新趋势进行更新,确保学生学到的都是“前沿技能”。

学校当选高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就业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的探索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在同期举办的职业院校就业发展研讨会暨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职业教育就业工作委员会年会上,来自全国320余所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代表齐聚烟台,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会上,学校获授“职业院校就业发展研究基地”称号,并当选为“工委会副理事长单位”。这些荣誉既是对我们过去探索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

2025年10月,全国职业本科、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等320余名代表共话职业教育就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实践:三维赋能,构建全链条就业促进体系
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大厅服务处
走进学校新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学生实现职业梦想的起点,更是学校构建全链条就业促进体系的核心载体。在AI简历优化区,学生们通过智能系统精心打磨求职材料;元宇宙招聘体验区内,学生通过VR设备进行仿真面试;直播带岗区里,企业HR正通过线上平台与学生热烈互动。这个现代化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一网一号一体系,一赛一库一中心”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实现了从职业测评、技能打磨到岗位对接、创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

第二届山东省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教组)中荣获2金
职业规划大赛在这里不仅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更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学校建立了“校赛-省赛-国赛”三级竞赛体系,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在第二届山东省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省级选拔赛(职教组)勇夺2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全国总决赛(职教组)斩获铜奖。这些选手大多在毕业前就收到了多家企业的录用邀请。

学校举办“城就未来”职业规划大赛,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就业氛围
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为学生搭建了通往职场的坚实桥梁。学校与烟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的“职导・领航者:城院周约”活动已累计开展23场专题讲座与实践工坊,邀请到烟台张裕葡萄酿酒销售有限公司人力总监李敬莲等50余位行业专家进校分享。在2025年9月举办的第三期“‘城’就未来”职业规划大赛中,来自智能制造学院的吕欣洋凭借其“智能装备运维工程师”的职业规划方案斩获金奖,评委团由烟台市职业指导师、企业负责人及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确保了评审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学校联合烟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开展“职业·领航者”城院周活动
学校构建的“校-院-班-企”四级联动就业工作机制,确保了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并将职业认知教育和权益保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校友分享会上,2018届毕业生张明分享了他的电商创业经历:“从在校期间参加创业大赛,到现在公司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职教赋能区域发展,绘就高质量就业新图景
面对新就业形态的持续演进,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正在谋划更深远的发展蓝图。下一步学校将建立基于产业大数据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我们将重点强化数字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教学方式从‘岗位技能适配’向‘职业能力建构’转型。”学校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副处长李亚洲表示,学校正在开发一系列与新就业形态相关的微专业和证书课程,包括数字经济概论、平台运营管理、自由职业者法律实务等。

在职业规划课上,学生正沉浸式体验职业素养提升活动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目前已与多家本地龙头企业达成意向,共建新业态人才培养标准与认证体系。“我们希望未来三年内拓展实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李亚洲介绍到。
学校正在构建“政府-院校-企业-社会”多元协同的就业治理格局。今年,学校成立了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和职业发展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李亚洲表示。
从校园到城市,职教力量助推区域腾飞
在烟台这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就业育人实践正在产生深远影响。从一名“中西融合面点师”的职业梦想,到智能制造学子的创新抱负;从一所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到整个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正如赵长珂所说:“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正以新就业形态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在这片齐鲁大地上书写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如今,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们讨论项目、备战竞赛、规划未来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正是中国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而从这些校园里萌发的职业梦想,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